中國7月製造業數據顯示經濟狀況混沌不明

中國官方媒體公佈7月份經濟資料。其中標誌製造業活動的關鍵指標出現大幅差距。中國統計局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出現低於預期的下滑;而財新 公佈的中國PMI資料則大幅上升。有經濟界人士認為,中國官方資料側重大型國有企業資料,因而指標下滑。財新資料側重私營企業,因而指數上升。

美國《華爾街日報》中文網8月1號報導,中國國家統計局當天公佈,中國7月份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五個月來首次降至萎縮區域,為49.9,低於6月份的50,也低於許多經濟學家的預期。

與 此同時,中國大陸財新發佈的7月中國製造業PMI則從6月份的48.6升至50.6,為17個月來首次升至50的榮枯分水嶺上方。有經濟學家稱,中國官方 PMI資料側重於追蹤大型國有企業的狀況,而財新和研究公司IHS Markit Economics發佈的PMI則側重追蹤小規模私營企業的狀況。這兩項資料表現不一凸現出中國經濟現狀混沌不明。相比官方資料,許多經濟學家更傾向于信 賴私營部門資料,擔心官方資料可能會粉飾經濟圖景。但週一的結果卻反映出私營部門的資料更為樂觀。

如何看待中國大陸這兩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資料出現的差異?英國商會首席經濟分析師吳克剛認為:

“對這一個月的資料,我們只能加以參考,並不能以此判斷中國經濟今後的走向。就中國官方的資料和財新的資料出現不同,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官方的PMI資料關注的是大型國有企業,而這些企業在今年上半年很多在減少產能。”

中國的大型國有鋼鐵、煤礦和水泥等企業產能出現嚴重過剩,吳克剛說,

“中國政府正在調整工業結構,停止給一些國有僵屍企業輸血,逼迫他們整頓和轉行,因此官方的PMI7月份資料就出現低迷。”

而中國的民營小企業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吳克剛說,

“中國私營中小企業本來就沒有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因此他們今年7月份的製造業資料出現強勁反彈,這說明中國的民營企業出現生機。”

報導說,中國官方PMI資料側重的大型國有企業料將受益於當前政府擴大支出和貨幣政策寬鬆的環境,因為這些企業可以優先獲得政府資金和項目。而財新資料側重的私營企業料將在政府引導經濟增長時期因遭遇擠出效應而面臨更大的困難。

吳克剛指出,今年中國經濟確實處於一個痛苦的轉型期,

“減少產能的同時,又要保持經濟不要硬著陸。中國政府能夠做到這一點,因為中國經濟還有很多潛力可挖,比如提高生產效益。”

報導說,有經濟學家表示,儘管中國官方週一公佈的PMI資料顯示短期穩定的跡象,但包括產能過剩和過度依賴政府支出等中長期的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

吳克剛則認為,中國政府提出的供應側改革也是經濟轉型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經濟還有很多領域沒有得到有效開發,比如醫療、養老服務等服務領域都大有潛力,應該吸引私營資金和外國投資者,這將是中國經濟找到新的發展亮點。”

(新聞由自由亞洲提供)

地區: 
相關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