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 Spring, the Tamaki Family…海的彼端|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北美時間3月1日,台灣國際民主誌影展與Café Philo-Pittsburgh合作,在匹茲堡放映「海的彼端」本場次我們邀請人類學研究者謝竹雯作為本場次與談人,竹雯曾在沖繩本島進行了四個多月的美軍基地研究,並與歷史學家友人曾前往石垣島。因此,影片中台灣中部、石垣島與沖繩本島的場景對與談人而言都十分熟悉。

 

影片從王木永爺爺前往石垣種植鳳梨開始,探討他們家族從「王」改姓為「玉木」的原因,以及祖母玉代如何維繫家族,成為與台灣親屬之間唯一的聯繫點。透過這個台灣移民家族七十年來的故事,影片呈現出沖繩與台灣的歷史變遷,以及台灣與日本、美國、中國之間的國際關係。

 

此外影片也探討台灣移民的身份認同困境:第一代成為無國籍者後努力取得日本國籍;第二代受歧視而隱藏台灣身分,試圖融入日本社會,卻擔憂文化流失;第三代則完全無法理解台語,部分人移居東京,陷入是否回歸石垣島的掙扎。家族透過土地公祭典、粽子製作等方式維繫台灣文化。

 

而影片中也有許多細節呈現美軍對沖繩的影響,包括菲律賓太太、沖繩戰、軍機墜機事件、反基地社會運動。其中一段鏡頭帶到慎吾的父親冷靜地以彷彿旁觀者的口吻描述沖繩縣政府與日本中央政府的矛盾,讓人不禁思考在那個當下,他是以台灣人?沖繩人?還是日本人?或者以上皆是/皆非?的立場說話。影片透過個人故事,展現身份認同的複雜性及沖繩在美日夾縫中的處境。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