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三國議員吁邀請台灣出席世衛大會

波羅的海三國議員致函世界衛生組織干事長,呼吁邀請台灣出席世界衛生大會。印度和意大利媒體也刊出了台灣衛福部長的投書。台灣公民團體要求蔡英文公開呼吁國際支持台灣醫療人權不能被排除在世界體系之外。

今年世界衛生大會(WHA)將於5月20日舉行,台灣尚未收到邀請函。眼看連續三年參加世衛大會無望,台灣公民團體5月1日呼吁蔡英文總統應該盡速召開國際記者會表態,也呼吁台灣立法院朝野通過決議,支持以“台灣”的名義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

前民進黨籍副總統呂秀蓮5月1日在記者會上質疑總統和國會:“我不太能夠相信說她(蔡英文)還沒有為這件事情召開國際記者會,我想這個時候她要競選連任,展現蔡總統的智慧跟勇氣吧!我也很意外有史以來第一次民進黨主導立法院,居然沒有通過這樣一個決議,說不過去!”

呂秀蓮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花了23年把“中華民國”從聯合國排除掉,朝鮮和韓國花了15年,雙雙進入聯合國。推動台灣加入聯合國世衛組織,雖然有如“現代愚公移山”,現在卻是大好時機。

台灣前副總統:國際抗中氛圍有利台灣訴求重返聯合國

呂秀蓮說:“當天安門事件發生的時候,我是國策顧問。我曾經跟李登輝總統提到,我說,總統,我們如果那個時候申請加入聯合國,應該全世界會歡迎我們去。過去的不談,很久以來,我們很少看到全世界開始對中國的銳實力產生反感,隱隱然在形成一個新八國聯軍這樣的國際氛圍之下,我們碰到歷史機遇期。”

呂秀蓮提到,她曾大膽在上海公報紀念日,花錢在《華盛頓郵報》登廣告,批評“美國出賣台灣”。當時震撼美國政府當局,她建議台灣政府應在國際媒體刊登廣告,訴求“中國欺負台灣”,並放上當年台灣經歷SARS(重症急性呼吸症候群)痛苦,中國衛生官員對台灣一副“誰理你們”嘴臉的照片,鋪陳這幾年中國是如何打壓台灣的一連串事證。

呂秀蓮還說,40年前,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秘訪中國出賣台灣時預言,美國跟台灣斷交,台灣很快會淪亡。40年後,很多美國國會議員覺得不可思議,台灣沒有亡國,反倒更茁壯。

呂秀蓮說:“我最近去華府拜訪,他們反而非常地對台灣尊敬,他們說我們以前沒有認真想,你們怎麼對付中國?你們看起來很小,但是沒有想到我們美國現在面對那麼大的威脅,回過頭來美國那麼大,台灣那麼小,你們有本事在全世界不理你們的境況之下,你們不但生存發展,而且你們懂得怎樣跟中國交往。”

前民進黨籍行政院長游錫堃指出,2003年中國大陸爆發SARS非典疫情,中國政府隱匿疫情,造成迅速傳染到其他國家,台灣感染過世有80幾人,經濟損失數百億。

游錫堃說:“WHO(世衛組織)的宣布,台灣從感染區除名花了46天,比起香港98天、廣州90天、北京75天、新加坡76天,台灣可以說在危機處理能力及效率都快了很多,連加拿大都花了60天。”

時代力量政黨立委林昶佐強調,台灣要平等、有尊嚴、不屈服、不退讓的態度,加入國際組織,不是搖尾乞憐、卑躬屈膝,也不是像一些人說台灣的國際空間在“中國”,甚至有表態要選總統、“看起來很會做生意”的人自我矮化。

林昶佐說:“我要跟你合作一些事,前提我要先承認我的公司是你的,這樣就什麼都沒有、我們就什麼都沒有了。”

台灣衛生部長:參加WHO、WHA是台灣全民共識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蔡明憲指出,日本、美國、歐盟等國會議員均有通過決議呼吁台灣加入WHO,台灣人民高達76.6%支持以台灣名義參與國際組織。

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也說,台灣參加世衛組織、世衛大會,是全民共識:“參與WHO的結果,當然很重要,可是他的過程其實也很重要,他的過程可以讓全世界都認識我們台灣,知道我們台灣是美麗、有愛心,願意對世界負責的國家。”

印媒、意媒刊登台灣衛生官員投書 彰顯台灣對全球醫衛貢獻

外交部發動駐外單位投書當地媒體,印度、意大利媒體已刊出陳時中的投書。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酈英傑30日出席在台北的“抗藥性結核病計劃管理國際研習營”也提及美國將持續要求世衛組織把全球衛生置於政治之上,讓台灣再次參加世衛大會。

“歐洲台灣醫事聯盟”成員張良子透露,今年寫了33封信給歐洲衛生官員,甚至收到歐洲衛生部門官員的回信表達支持。

外交部發言人李憲章1日指出,繼上月中旬歐洲議會首度聯合英國、德國及法國國會友台小組主席聯袂致函支持台灣參與WHA後,首度有波羅的海三國國會近90位議員共同發聲支持台灣。

李憲章說:“立陶宛國會過半數高達80位國會議員、拉脫維亞6位國會議員及愛沙尼亞國會友台小組等近日分別致函世界衛生組織干事長譚德賽博士(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共同呼吁邀請台灣出席5月舉行的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

李憲章表示,對友好國家基於理念相近及維護全球衛生網絡,透過具體行動支持台灣參與WHO,外交部表示誠摯感謝。

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夏小華 台北報道  責編: 陳美華 /申鏵     網編:瑞哲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