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4週年 BBC:民主舉步維艱 中港矛盾無緩解跡象
明天(9月28日)是香港「雨傘運動」4週年的日子,2014年的這一天,示威者以雨傘抵檔警方催淚彈的畫面,登上國際媒體頭條。示威者佔領主要交通幹道79天,與政府談判、多次與警方衝突,但沒有換來北京或港府的讓步,政改方案隨後被否決,香港民主之路舉步維艱。
四年過去,英國廣播公司(BBC) 中文網分析說,這場運動的後遺症陸續浮現——多名示威領袖官司纏身;以「傘運」光環投身議會的人,因為宣誓事件失去議席,或是被阻參選;崛起的「港獨派」遭到官方連串打壓,提倡「港獨」的香港民族黨近日被取締——種種事件揭示中港矛盾在四年後並未有緩解的跡象。
「佔領」行動的起始,源自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寫了一篇題為《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的文章,鼓勵民眾以非暴力公民抗命形式,爭取政治權利。
「重頭來過會不會做(發起運動),可能如果知道之後發生那麼多事情,花那麼時間,那可能會思考一下,還會不會寫這一篇文,」戴耀廷對BBC中文網說,「但我不會說後悔。」
他的文章引起廣泛關注,其後與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及牧師朱耀明,發起「佔領中環」(即「佔中」)行動。他們三人被稱為「佔中三子」。
報導提到,「佔中三子」希望透過威脅發起群眾運動,迫使北京與他們談判,但完全不成功,中國人大常委會在8月31日宣佈一份反對派不會接受的政制改革方案(又稱831決定)。戴耀廷當時已說,運動在「這階段已失敗」,迎來催淚彈,而且,「佔中三子」無力叫示威者離開,「結果證實,我們做不到、整個民主運動都做不到」。
爆發點是黃之鋒為首的學生領袖衝入公民廣場,被警方重重包圍,激發起更多市民上街聲援。
「我覺得公民抗命重點是要承擔法律責任、承擔代價,」黃之鋒對BBC中文網說,「雖然這個運動令我們背上刑責、判監入獄服刑,我沒有後悔過這個決定,亦都好慶幸可以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建制派立法會議員梁美芬認為佔領行動「傷害」最深的,是年輕人不再重視守法、轉趨更激進、提倡「港獨」,例如在2016年發生的「佔旺暴力事件」。
「這些青年好像以為叫喊政治口號和理想,是沒有人敢拘捕他們,」梁美芬說。
2016年農曆新年發生的旺角騷亂,令一些表態支持「港獨」的社運人士,包括本土民主前線前發言人梁天琦入獄。而提倡「港獨」的香港民族黨,近期被當局視為「非法社團」。
在建制派口中,「港獨」是一條紅線,香港任何人都不能夠跨越。
戴耀廷今年3月3日到台灣出席一個被指是「台獨組織」的論壇,被香港政府、中聯辦、官媒等點名批評他「鼓吹港獨」,引發起言論自由的風波。
戴耀廷說,目前一些要參與選舉的人,不敢提及「港獨」,「寒蟬效應」已經出現,所以他刻意不斷「討論港獨」,就是為了測試香港言論自由。但他憂慮,如果港府推動23條國家安全法,或許他便不能如此暢所欲言。
傘運後4年,黃之鋒認為目前最重要是如何「傳承」這份歷史,孕育更多新一代年輕人去投入政治。這位21歲的青年衝入公民廣場一刻還未成年,如今卻在採訪時,多次提及比他還要年輕的人。
「如果我們不去用我們所理解的歷史,告訴千禧後的一代知道,以後他們對雨傘運動的歷史理解,就會由當權者去詮釋,」他說,不能夠讓當權者,把這場運動與「暴力」和「港獨」連在一起,要去告訴他們「傘運雖然不能夠撼動政權,但仍可以打動人心」。
本新聞由新頭殼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