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系40周年研討會 美中專家看法差異大

在美中建交四十周年之際,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所舉辦了美中關系四十年研討會。但在會上,美中兩國代表在諸多問題上表現出很大差異。
 
美中貿易爭端目前空前緊張,給美中關系帶來了變數。在1978年美中兩國發表建交聯合公報四十年後,位於華盛頓的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所於5月11日召開會議,研討美中關系的前四十年和後四十年。會議由該研究所中國項目的幾位負責人主持,與會的主要是來自兩國的美中問題專家。
 
美國聯邦參議員丹·蘇裡文(Senator Dan Sullivan)在主題演講中指出,雖然美中建交之後,美國一貫對中國執行的是接觸與共事(engagement)的政策,但中國崛起之後,已經成為美國長期面臨的最大挑戰。他擔憂的是,中國偏離了美國領導戰後世界的核心原則,包括自由貿易和公海自由航行等,並且美中之間在很多方面沒有形成真正的對等局面,同樣嚴峻的是,中國正在挑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聯盟關系。
 
在隨後的專題討論中,美中專家就兩國關系前四十年做了歷史回顧,梳理了現狀,還對未來四十年進行了展望。
 
美中兩國的專家都認可中國在過去四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美國丹佛大學中美合作中心主任趙穗生教授指出,美中建交之後,從鄧小平到胡錦濤等歷屆領導人接受了美國的接觸與共事的政策,很好的執行了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政策,所以能實現美中之間的大交易(grand bargain)。
 
來自北京的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理事長王輝耀認為,在前四十年中,中國擁抱了市場化改革和全球化,經濟上成長顯著,並使得經貿關系成為美中關系的基石。
 
但美方專家強調兩國緊張關系正在提升。美國前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Charlene Barshefsky)認為,中國目前在經貿上的做法是與西方的通常做法相悖的,並且中國把自身的經濟利益置於國際社會利益之上;中國的做法會導致零和的結果。她警告說,中國要想真正的融入全球化,要慎思采取什麼原則與其他國家打交道。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學者詹姆斯·曼(James Mann)指出,中美建交以來,美國國內主要支持兩國友好的兩大群體是軍事和商業群體。但最近幾年,這兩大群體都開始質疑中美關系的現狀。
 
對美中關系的未來,兩國專家的預判和期望有很大差別。中方專家認為,目前美中關系出現問題的根源之一是,美國的自信心下降了。
 
中國人民大學的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指出,美國誇大了中國崛起對美國構成的威脅,美國實際上得益於中國的崛起。未來美國最大的對手並不是中國,而是非國家的主體,如跨國公司等。
 
隸屬於上海市政府的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陳東曉則指出,因為過去四十年取得的成就,中國對自己的改革開放政策更有信心;他希望美國和中國一起,以更有建設性的方式來領導全球。
 
但美方專家對中國的這種信心表示質疑。美國榮鼎咨詢集團(Rhodium Group)的合伙人丹尼爾·羅森(Daniel Rosen)對中國國家主義的經濟路徑不太認可,他認為,中國要想超越美國,需要在政體上下功夫,改變政府治理的方式,采用更好的法院體系,並且中國也需要在經貿關系上更加透明。
 
巴爾舍夫斯基則認為中國是否需要改變政府體制,可以讓中國人民自己決定,但美國在處理美中關系時,仍應該有意識地為中國帶來政治多元化。
 
此外,美中兩國代表均認為對方的認知方式需要更新。王輝耀認為美國應該站在21世紀,從更廣闊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而不是沿襲二十世紀的方式。蘇裡文參議員在開場時就建議中國不要總是回首自己的屈辱史(1839-1949),並以此為起點來決定自己的政策。
 
 
(記者:王允 編輯:申鏵 網編:景銘)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