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雲觀點》川普向中國宣戰,台灣如何因應?
外交政策經常是內政的延長,受到選舉因素影響,民主國家的外交政策更反映出欲競選連任者的選戰思維。美國總統川普就是最經典的例子。
川普近期大幅更換白宮與內閣國安、貿易團隊,展現對外政策的強硬態勢,對照美國國內有反槍遊行與「通俄門」可能衝擊川普領導與共和黨年底期中選舉選情,川普很明顯決定打外交和貿易牌,一方面可以轉移焦點、主導話語權,另一方面更可藉此實踐其競選承諾。
因此,川普大膽決定要在五月與北朝鮮領導人金正恩進行歷史性會面,甚至不惜在談判前更換國務卿和國家安全顧問。新的國務卿龐貝歐和國安顧問波頓皆被視為外交政策的鷹派人物,的確可以執行現階段川普的強硬外交思維。另一項背後因素,就是川普不再依靠中國配合壓制平壤,決定透過韓國的牽線,直接與金正恩會談。如此一來,北京失去在朝鮮半島上的平衡角色與功能,更方便川普順勢對中國開啟貿易戰爭。
美朝之間是否有秘密協商,或是首爾的可做為擔保,對川普而言,只要能夠順利先與金正恩見面,再達成若干保證或協議,就可全攬功勞,宣稱完成前任總統做不到的事,這對國內支持當然有加分。此外,川普對中國展開鐵鋁製品提高課稅,並大幅增加對中國輸美商品課稅,北京揚言報復,這或許是兩敗俱傷,也映及包括台灣在內許多國家,但對於年底國會期中選舉而言,川普大可宣示他此舉係為了貿易平衡,確保美國優勢,讓美國強大的具體作為。
川普上任初期,曾經嚐試與中國交好,北京也策動檯面下外交,拉攏川普女婿庫許納、女兒伊凡卡以及台宮內部較「親中」的高盛集團幫。但北京無論是在北朝鮮或是貿易議題上並未全力配合,多是做做表面功夫。十九大後的習近平權力定於一尊,上個月的兩會更推動修憲取任期限制,引發國際憂慮,咸認中國走回獨裁體制,傳統的集體決策制已淪為習近平一人專制。這自然也刺激川普陣營內部對習近平的防範,因此做出調整政策方向,主打「印度太平洋」戰略來制衡中國。為了有效執行此一「制中」新思維,必要的人事更迭也就不令人意外。
面對如此新局,台灣如何因應?這涉及蔡英文政府對於情勢的精準判斷。當各主要國家都想要在美中兩強角之間尋求平衡自保之道之際,台灣理應也是如此。但受到兩岸關係此一變數的干擾,讓台灣的選擇變得複雜而敏感。但歷史殷鑑證明,台灣與美國共享民主、自由、和平與亞太戰略合作。唯北京自從蔡英文上任以來,始終拒絕民進黨政府的和平橄欖枝,最近一年來更是加強對台軍事干擾與政經分化等破壞舉動。反觀蔡英文面對北京的諸多打壓,仍然維持其政政的一致性與穩定性,這點讓國際社會多所放心。台灣的自制對照中國的野心,給予台北更多外交籌碼來厚植與重要國家的關係。
台美關係尤其是重中之重,近期隨著川普政府的外交政策調整與人事佈局,再加上美國國會通過「台灣旅行法」的強力支持,的確呈現榮景。川普國安團隊新人事中舉凡在國安會、國務院與國防部都有不少「知台派」官員。川普簽署「台灣旅行法」後,旋及有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卿與貿易署亞太副助卿訪台,對台北做出肯定與支持的新政策宣示。即將接任總統府秘書長的高雄市長陳菊也在華府獲得美方高規格的接待。六月中的「美國在台協會」台北新辦公室的開幕儀式,在現今台美友善氛圍下,可望成為另一項標誌雙邊關係進階的關鍵事件。
台灣自然要藉此一新局將自身融入美國的「印太戰略」藍圖之中,甚且台灣必須勇展現自身在安全、民主、人道援助、以及諸多跨國性議題中的建設性角色。如果未來台美高層互動更加頻繁與建制化,將會對其他國家產生連鎖效應。尤有甚者,如果台灣在上述領域能夠與川普政府建立密不可分的合作關係,即使面對華府對台灣的貿易壓力,也可構成談判的籌碼。面對北京無論如何都會對台灣加諸的外交與國際打壓,台灣除了堅持不挑釁,但也絕不會在壓力下屈服,必須深化與美國等國家的實質夥伴關係。
本新聞由新頭殼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