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審計署調查發現70多億扶貧資金有問題
發表時間: 2018-01-12 09:58
中國審計署發布日前發布消息稱,2017年審計發現,截至去年10月底,70多億扶貧資金存在問題,有970人由於扶貧資金丟失或被挪用而被追責問責。有中國媒體報道說,審計人員發現,很多時候扶貧中的“蒼蠅級”腐敗最容易損害該工作的公信力。
據《中國青年報》1月9日報道,雖然近年來中國扶貧資金中的問題金額比例在大幅下降,但審計署最近發布的今年第一號公告透露,2017年審計發現,截至當年10月底,有970人由於扶貧資金丟失或被挪用而被追責問責。各地通過追回、盤活或避免損失等方式,整改扶貧資金32.68億元,
審計署一位負責人表示,扶貧資金的審計與其它項目的審計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大部分扶貧資金分散在鄉村,僅靠傳統的看賬本是找不出問題的。要想查證扶貧資金有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就必須走村入戶,眼見為實。
報道說,有的審計組在調閱農村危房改造檔案資料時發現,部分農戶危房改造的照片存在編造資料、重復申報、甚至騙取套取補貼資金的貓膩。此外,還有一些扶貧資金被損失浪費、不能發揮扶貧效益。
審計人員發現,很多時候扶貧中的“蒼蠅級”腐敗最容易損害扶貧工作的公信力。與其它領域相比,扶貧領域發現的問題多發生在鄉鎮和村級。由於扶貧陽光化不到位、管理不透明,一些鄉村干部利用職務便利,虛報冒領、克扣侵占扶貧領域專項資金,吃拿卡要、雁過拔毛等問題比較嚴重,特別是集中在危房改造、低保等扶貧領域。
旅居德國的華裔學者、海外中文筆會主席廖天琪女士指出,中國基層的腐敗“蒼蠅”問題,恰恰顯示了習近平反腐運動的不足之處。她表示,雖然自己支持中國的反腐努力,但習近平的反腐依然只限於運動狀態,而不是在中國設立體制上的防腐機制:
“習近平反腐5年間,被打倒的副部級以上的干部就有四百多名,而被打下的基層干部據有些人說是140多萬,也有人說是153萬,這些都是相當龐大的數字。有人說,習近平的反腐主要是為了打擊政敵,這個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此外,他的反腐也被批評為是運動式反腐,而這正是習近平反腐的錯誤和致命弱點。”
《中國青年報》列舉與基層扶貧有關的腐敗現像說,某村支書非法投標違規獲取扶貧工程項目,並在扶貧項目建設過程中偷工減料,騙取扶貧資金;某縣農業局先後挪用中央和省級專項涉農資金違規用於請客送禮、送紅包、發放補貼、有償陪侍服務等,還違規將財政資金補助本單位職工投資的企業用於經營,造成財政資金損失。
廖天琪女士指出,由於中國政府不存在體制性的防腐機制,類似所謂“天高皇帝遠”的狀況存在,離中央政府越遠的地方,反腐的概念和力度都越發減少:
“由於它沒有建立起一個制度性的防腐機制,去調查腐敗的人最終也落入權力金錢的漩渦裡,然後自己也想辦法撈一把。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沒有一個監督一層層官僚的機制。”
由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於2012年發起的反腐運動迄今已導致諸多副部級以上官員的“落馬”,也打下了數萬名基層干部。但許多分析人士認為,習近平的運動式反腐,最終並不能根治中國政府官員腐敗泛濫的問題,要想最大限度防止官員腐敗,最佳方式就是建立防腐機制和實行陽光政策。
英國《金融時報》去年12月7日刊登的該報資深記者吉密歐的一篇文章甚至認為,習近平的反腐運動與中國明朝時期的反腐有相似之處。明朝的皇帝為了整治貪官污吏,不惜讓官員人頭落地,甚至株連九族。但最後明朝還是由於朝廷腐敗走向解體而滅亡。今天,在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現代版的反腐運動與明朝幾乎如出一轍。
旅美中國學者謝選俊就此表示:
“在沒有監督機制的情況下,沒有一個人能夠抵制權力的誘惑,而且,權利的使用肯定意味著以權謀私。這是基本人性。”
《金融時報》的文章表示,無論是明朝的反腐巡查官員,還是如今的中國紀檢委官員,都存在著同樣的致命弱點:即,權力過大,沒有獨立監督。最後自己也淪為腐敗官員。習近平雖然認識到腐敗直接威脅到中共的統治,引起社會不穩定。文章說,中國幾十年的高速經濟發展以及集權制度是造成腐敗的根源,因為權力過分集中在未經選舉的個人手中。
(記者:希望;責編:嘉遠 網編:瑞哲)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