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GDP增長率有多少水分? 專家各執一詞
有外國媒體發表文章認為,中國大陸GDP增長率水分大,存在浪費性投資。有估計認為,中國若剔除壞賬因素,GDP年增速僅為3%;引發爭議。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11月21日發表署名北京大學金融教授佩蒂斯的文章,題目是“中國應該核算真實GDP增長率”。文章說,中國上個月召開的中共十九大傳遞出一個信息:習近平領導的中國新一屆政府准備通過放棄長期經濟目標、允許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放緩來控制債務。在GDP核算中,有一個市場定價因素,當浪費性投資造成的壞賬被注銷時,GDP的增加值部分及整體增長水平都會有所降低。然而,在中國大陸,壞帳沒有被注銷,政府也不受制於“硬預算約束”。而投資配置不當是中國近年來經濟增長的顯著特征,公共部門應對此負主要責任。如果認為中國存在大量浪費性投資,就得承認政府公布的GDP增長數據由於未能承認相關壞帳的存在,誇大了實際的財富增長。有人估計,如果中國壞賬被恰如其分地注銷,中國GDP年增長率將低於3%。
英國商會的首席經濟分析師吳克剛表示不同意《金融時報》刊發的這篇文章的觀點。他說美國、日本都有壞賬,日本政府也有不少浪費性的投資:
“所有國家的GDP增長率都在使用同一個公式。一個企業的壞賬並不影響其產出。GDP統計中並不要求把產品總量和壞賬相抵消。為什麼中國的GDP計算方法要和別的國家不一樣?誰也說不清楚美國和日本有多少壞賬。壞賬額往往只是一個大概的估計,很難計算一個國家的壞賬到底是多少。”
《金融時報》的文章說,歷史上有先例表明GDP增速誇大可能產生的問題。例如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就存在類似當今中國的扭曲現像。日本雖然沒有這麼極端,但當時也存在GDP構成中消費占比低、過度依賴投資等問題;到上世紀80年代演變為資源配置嚴重不當;到90年代初,日本公布的GDP占全球總產值的17%。有人甚至相信,這樣飛速發展會令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然而,隨著信貸增長穩定下來,日本經濟在全球GDP中所占的份額開始急劇下降,自那時起,其占比縮小了將近60%。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教授夏明認為,日本的情況和中國有所不同,日本的企業基本上都是私營企業,私營企業壞賬太多就會破產。而中國政府為了扶持虧損的國有企業,浪費性投資很多,
“中國的情況不同,中國的壞賬大多在國有企業,這些企業沒有動力去減少企業的壞賬,即使是僵屍企業也得到政府扶持。企業的壞賬最後都由政府買單。中國的各種債務已經超過GDP總值的兩倍以上,要像日本那樣走出經濟低谷很困難。”
《金融時報》的文章還認為,如果一個經濟體中的金融體系不正視壞賬,不停生產賣不出去滯銷的商品,或者興建空置的機場,這也許會提升其GDP增速,但這樣的GDP數據無法衡量其真實的經濟表現。
(記者:高山;責編:嘉華 網編:郭度)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