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新晉議員蘇嘉豪:香港日漸“澳門化”
澳門新晉民主派立法會議員、“新澳門學社”副理事長蘇嘉豪,周日(10月22日)以“澳門化”形容香港,指過去5年, 當地立法機關監察行政機關的權力削弱,執法和司法人員的中立性、以至言論自由,都出現倒退。不過有澳門政治團體認為,港澳兩地歷史背景有別,不宜相提並論,把復雜政治問題簡單化。
26歲的蘇嘉豪是澳門最年輕的立法會議員。他周日在香港出席街頭論壇,討論澳門民主前路時,形容香港過去五年被“澳門化”。
蘇嘉豪周一(10月23日)對自由亞洲電台,解釋自己心目中“澳門化”的定義。
蘇嘉豪:“行政主導的整個影響力是非常大的。對於立法機關,或者是司法機關,對於一些大的案件,公眾還是有很多質疑,到底是否完全根據司法判決。我們的立法機關,基本上對行政權的監察是非常有限的。很多澳門市民都覺得,行政主導就是行政霸道,它們完全控制了整個社會的發展”。
蘇嘉豪在台灣求學期間, 積極參與當地社會運動,包括參與台灣太陽花學運。香港占領運動期間,他也來香港聲援占中者,也因此被大陸官媒批評為“獨派”。他認為,梁振英出任香港特首的5年間,香港的人權和各種自由都出現倒退。
蘇嘉豪:“沒法想像,我們也會擔心, 澳門人會不會被香港政府以各種背後的政治理由拒絕入境。傳媒的新聞自由也每況越下,包括學校的學術自由、公務員的政治中立,各個方面都讓我們看來很熟悉,一步一步在收縮空間。我們看到香港似乎也是朝著這個(澳門的)方向在走”。
司法獨立被視為香港成功的基石,但在蘇嘉豪眼裡,近年基石出現動搖。
蘇嘉豪:有些司法人員參與過政治活動,對一些政治事件也表態過,他們在出任司法人員時也可能面對要審判政治人物。公眾有強烈理由關注和質疑,到底這些司法人員有否延續香港過去優良的司法獨立。
澳門議政團體“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卻指出,1967年發生在香港的暴動,損害了香港人對中國的歸屬感,同樣是暴亂,1966年的澳門“一二三事件”,卻鞏固了左派勢力在澳門的影響力。
林宇滔:“經過那次(一二三)事件,比較親中的傳統社團,成功的得到居民的支持,接著下來,他們順應潮流, 加強對居民的服務。澳門華人的管治權,包括他們的衣食住行,幾乎都由一些傳統社團包辦的。到回歸之初,其實這些社團在澳門大部分居民之間,聲望很高。歷史因素使得整個澳門社會對中國的歸屬感是比較強的”。
他認為,外界不應把過去幾年香港社會出現的一些變化,簡單歸納為“澳門化”。尤其英國殖民管治香港期間,把英國的管治架構植根香港,相反澳門卻未能完全承襲葡萄牙人的管治理念,尤其司法人才的培訓,就明顯不足。
林宇滔:“我們以前根本沒有雄厚的人才,配合司法發展。回歸前的過渡時期, 我們只有很短時間去培訓本地司法人員,導致我們的法官都很年輕。他們對社會整體的閱歷是比較薄弱的。這是澳門司法水平或(大眾)對司法的信心不太高的一個原因”。
特約記者:高鋒 責編:石山/寇天力 網編:李想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