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難以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新權力中心
英國媒體發表中國研究員的文章認為,中國目前還難以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權力中心,除在經濟軍事實力達不到取代美國的程度以外,還沒有可令世界認同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沒有盟友,沒有能力向世界提供秩序、規則和體制。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5月10日發表的中國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鄧聿文題為“中國難以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新權力中心”的文章說,對於崛起國(或挑戰國)與守成霸權來說,一個敏感的問題是霸權的易位。
自美國總統特朗普就任以來,因其“內卷化”趨勢,有關中國應接過美國之棒成為全球推動自由貿易旗手的討論不時見諸報端。一部分能影響國家決策和發展走向的中國政治經濟的知識精英甚至主張,中國不僅應該成為全球自由貿易的旗手,還要取代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
鄧聿文認為,目前中國並沒有做好相應的准備。從現實來評估中國是否有能力和意願成為全球新的霸主或權力中心,需要有主觀和客觀兩個條件,一是意願,二是實力。目前看,中國要成為全球霸主或領袖,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是不可能的。
在美國的“美中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負責人謝家葉就此表示:
“雖然中國這幾十年來在經濟和軍事實力上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仍缺乏成為世界領袖的世界觀和普世價值等。”
文章說,從客觀條件看,全球或地區霸主必須具備的要素:一是,經濟實力,經濟要足夠強大,國內市場足夠廣闊,才能吸納其它國家的商品,為全球提供產品和原材料的銷售地。沒有扎實和強大的經濟及市場,或許也能稱霸於一時,但不能長久。
二是,軍事實力。三是,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等軟實力,世界上一些霸權因為沒有意識形態,或其價值觀不能使人臣服,而急劇衰落。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是霸權的潤滑劑,讓人產生對霸權的認同,尤其在普世價值深入人心的今天。
四是,能否為世界提供公共產品,如提供國際體系和全球秩序,以及組成全球秩序的制度、規則和國際組織。美國成為全球霸主至今不衰,不單因為領導世界打贏了二戰,更因為創立了以聯合國為代表的體系制度規範,為全球奠定了基本秩序。
五是,有同盟體系,打造同盟體系對成為霸權和維護霸權地位很重要。六是,時機和運氣,如果運氣來了抓不住,就會與霸權擦肩而過。
在美國馬裡蘭州的“亞太法律中心”的孫遠釗表示:
“隨著中國經濟和軍事力量的發展,中國的諸多鄰居都已開始感到人心惶惶,中國應該認真考慮,為什麼非要成為世界霸。”
鄧聿文指出,從經濟來看,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以及大多數專家的看法,中國目前的經濟體量剛接近美國的一半多一點。只能說,中國在經濟上擁有剛接近成為全球領袖的條件。
軍事上,中國第二艘航母前不久下水,還只能在近海作戰;軍事構成了中國成為全球霸主的一個短板。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上,中國這套價值觀在國內都得不到多數國民認可,要在世界上推廣開來,更讓人難以信服,這是中國成為全球領袖的最大障礙。
另外,中國對世界提供的公共品也有限,除派維和部隊幫助非洲等不發達國家外,基本無所作為。朝核問題“六方會談”模式曾經是中國處理全球安全問題的一個公共產品,但無疾而終。中國為主導的亞投行開發銀行尚處於摸索階段。
在美國的謝家葉就此表示:
“中國若不發展一些符合時代的思想意識,也就沒法讓別人認同自己的領導地位。”
鄧聿文還表示,中國沒有同盟體系,只有像巴基斯坦這樣的盟友。中國奉行不結盟政策和不干涉內政原則阻礙了同盟體系的建立。運氣也沒有光顧中國。
文章說,美國總統特朗普當選並不構成中國加快成為全球領袖的有利條件。綜上所述,雖然中國有成為全球霸主的潛質,但目前判斷,中國稱霸為時尚早。如果中國的“意識形態赤字”不消除。中國與其要在各種條件都不夠硬的情況下充當全球霸主,不如靜下心來,扎扎實實發展改造自己,興利除弊,革故鼎新,向普世文明靠攏。
(記者:希望;責編:嘉華)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