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戴上電子腳銬? 法律專家批濫用人臉、情緒識別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近日發文批評北京地鐵采用人臉識別系統,擔心公民個人生物特征信息遭當局濫用。有專家表示,全面升級監控手段,是中共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容之一。

最近有報道說,北京地鐵將用人臉識別技術實現乘客分類安檢,用人臉識別系統對乘客進行判別,安檢人員依次對應,對不同人采取不同的治安措施,消息引發社會的強烈關注。不過,北京市交通委表示,該技術應用目前“尚處於研究階段”。

個人資訊是個人權利的一部分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勞東燕,在其個人微信號上發表長文,表達對人臉識別技術運用中的法律問題的擔憂。在文章中,她對當局的安保無節制投入究竟是要保護誰和防範誰感到困惑,因為作為名牌大學的法學教授,她感到自己也成了被當局防範的對像。

她並且指出,前些年北京地鐵票漲價曾經舉行多次聽證會,而比票價更重要的個人信息問題,更應該由公眾討論和表態。

旅美中國法律學者滕彪表示,個人資訊和個人隱私,是個人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個人人身自由的一部分。這在國際人權標准中早有規定。

“隱私權是公民權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個人人格權的重要表現。在中國,本來政府在法律上就不受限制,如果全面推廣這種生物特征識別系統,那是非常可怕的。”

清華大學的勞教授在文章中表示,她特別不能接受這些防範措施是“政府善意保護”的說法。勞教授指出,掌控數據的人不是天使一般的存在。把個人安全的問題,寄希望於別人的忽視時,其實是一場賭博。

勞教授明確指出,相對於商業機構,她其實更擔心公權力濫用個人信息,因為付出的代價可能比錢財損失更為嚴重。

中國還有比人臉識別更先進的技術 – 情緒識別

不過,中國還可能推動比人臉識別更高級的監控。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說,中國已經在新疆大規模試驗“情緒識別”系統,該系統將對街上行人的情緒狀態進行辨別,以作出相應的安全應對。

美國電子通訊工程博士龔叔佳說,情緒識別並非新技術,但在社會上廣泛使用中國是第一個。他舉例說,在巡邏警察經過時,該系統可能可以判斷一個人是高興、緊張或是憤怒,而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將該人信息傳送給警方。

他表示,如果這一系統獲得全面推廣,中國社會將陷入難以想像的恐懼之中。

“就是到什麼地方見了什麼人?思想傾向、表情甚至心裡想什麼?都可以通過類似的技術進行運算。這種對社會的監控深入到了每一個毛孔。過去歷史上還可以腹誹心謗,對政權不滿意,在路上還可以通過眼神來表示。現在一個眼神都會被他看到。”

他解釋說,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在加拿大獲保釋,條件是戴上電子監控腳環。而中國通過高科技對民眾實行全面電子監控,等於是為全中國人都戴上電子監控腳環,本質上是把所有人都視為罪犯或嫌疑人。

龔叔佳分析說,中共19屆四中全會公報中的重點之一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對民眾全面監控,是其中重要一環。

“共產黨現在經濟方面碰到特別嚴重的挑戰,經濟下滑。過去通過經濟手段安撫老百姓,現在也不行了,所以必須依靠這種赤裸裸的暴力手段了。”

滕彪表示,在缺乏個人權利保障的制度下,中國當局全力推動高科技全面監控,將使中國的人權侵害日益嚴重,其衍生的各種問題也將在未來逐一爆發。

自由亞洲電台記者石山華盛頓報道  責編:申鏵  網編:洪偉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