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誠信打分:社信體系北京第一

中國正在建設的社會信用體系引發了不少外媒關注,一些誠信人和失信人的遭遇也被廣傳。據報道,北京市將率先在兩年內建成覆蓋全部常住人口的“個人誠信分”工程。這意味著什麼呢?

新華社周三報道,北京市發改委表示將於2020年底前,在全市建成覆蓋全部常住人口的“個人誠信分”工程,並會定期公示企業和個人失信記錄。文章說,屆時北京還將完成社會信用條例立法工作。從時間上看,北京將成為最早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城市之一。

在已有框架之上,中國國務院在2014年公布了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路線圖,提出在2020年將初步建立相關法規標准、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監管體制以及獎懲機制。

自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上台以來,政府明顯加大了對公民的管控力度。無孔不入的監控網絡和逐年攀升的維穩經費無不體現了當局對社會秩序的高度重視。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信用體系也被外媒廣泛看作為政府無形之手的延伸,他們還報道了中國一些失信人“寸步難行”的遭遇,提升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北京維權人士胡佳表示,雖然他時常在國內媒體和政府機關公眾號上看到失信人名單,他身邊倒沒有聽說誰受到了社會信用體系的直接影響。據他了解,這套體系目前著眼的主要還是經濟問題,例如公民和法院、企業和銀行之間的關系,並對失信法人代表和個人進行消費限制。

他認為,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並不是為了治理像他這樣的社會活動家,因為政府早就有另一套對策。

“實際上,自(中國)共產黨建立政權以來,政治方面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把你打入另類、上黑名單的這套體系是早就在運轉的,而且是不公開的。它和對於普通公民在經濟領域裡的這套信用體系是沒有必然關聯的。”

胡佳補充說,當今中國社會的確存在不少欠債不還的“老賴”。如果信用體系主要針對這類人的話,他覺得未嘗不可。但他話鋒一轉,隨即表示中國最大的失信人並不在民間。

“首先官方的信譽就非常差,它把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帶得很壞,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嘛。”

新華社報道還提到,北京市還將建立健全的數據清單、行為清單、措施清單等全市統一的信用聯合獎懲“三清單”制度,並提到由此彙總的信用信息會在市場准入、公共服務、旅游出行、創業求職等領域廣泛應用。

北京獨立時事評論員彭定鼎表示,他並不擔心市政府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會對他的生活帶來影響。他解釋說,豐富的法律知識讓他對誠信和非誠信行為有著清楚的認識。如果企業和個人被錯誤地納入失信名單,理論上他們可以尋求律師的幫助來正名。

但他坦言,中國漏洞百出的司法系統如果執意給某些人扣帽子,他們很可能無計可施。他還表示,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少不了對行政機關的監督,但這在中國現有體制下根本無法實現。

“中國最大的問題不是人民之間沒有相互的信任。當政府了濫用權力來非法拘禁、打壓異己的時候,它可以胡作非為。什麼時候把政府納入失信對像,我相信什麼時候就建立了真正的信用體系了。”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客座研究員賀詩禮(Jamie P. Horsley) 周一發文就人們對中國信用體系的常見誤區做了一番解釋。她說,盡管政府確實在收集企業和社會組織的信息,但員工檔案是由這些機構自行保存的。因此,社會信用體系並不會收集每位公民的數據。另外,社會行為、消費習慣和政治忠誠度並不會影響公民的社會信用等級,她表示這種誤解通常是由於人們把商業信用體系和社會信用體系混為一談。

盡管如此,媒體曾多次報道了中國異議人士、訪民等政府維穩對像被限制貸款或乘坐公共交通的案例。記者尚無法得知此類遭遇和社會信用體系是否有關。

記者:家傲 責編:申鏵 網編:瑞哲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