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排放被禁氣體 中國成臭氧“殺手”?

就在中國大力宣傳其環保工作成果之際,有海外環境研究機構發現,中國有非法工廠無視環境保護公約,正大量排放破壞臭氧層的違禁化學品。
 
英國《自然》雜志今年5月發布的研究報告說,大氣中三氯一氟甲烷(CFC-11)含量下降的速度開始變得緩慢。
 
針對科學家們的這一發現,美國《紐約時報》和英國非政府環境調查機構“環境調查署”7月指出,消耗地球臭氧層的氣體三氯一氟甲烷(CFC-11),自2012年起排放量明顯增加,而幕後“黑手”則是廣泛使用該氣體的中國隔熱泡沫非法企業。
 
據了解,1989年生效的“蒙特利爾破壞臭氧層物質關注協定書”禁止使用三氯一氟甲烷。中國於1991年加入該協議後,逐步淘汰三氯一氟甲烷,改用更安全的替代品。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夏青接受本台記者采訪時,就“環境調查署”發布的研究結果提出質疑。
 
“在地球上某一個地方排放那麼大量直接影響臭氧層的氣體,沒有測量、數據的話,科學上很難讓人相信。發現的話是怎麼發現的?國排放的什麼樣的氣體?怎麼來證明?”
 
中國官方媒體中新網今年9月的一篇報道說,中國目前“已累計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約28萬噸,占發展中國家淘汰量一半以上”。
 
但《紐約時報》和“環境調查署”的報告表示,多個隔熱泡沫生產工廠確認,三氯一氟甲烷的使用非常普遍。更有生產商在知道三氯一氟甲烷是違禁化學品的情況下,繼續采用這種更為便宜的材料。
 
報道認為,三氯一氟甲烷排放量的上升引發外界對中國沒有遵守環保協定的擔憂。
 
夏青對此提出不同看法。
 
“中國淘汰破壞臭氧層物質的速度很快,因為利用替代物質在很多方面可以給工廠增加新的經濟效益。在這點上難度比替代煤低多了。”
 
美國《紐約時報》中文網就“環境調查署”發表的調查結果引述中國環保部官員陳亮表示,由於報告提及的三氯一氟甲烷排放量太大,不可能全部來自中國的企業。
 
陳亮也承認,政府在監管大量的化工和泡沫制造企業存在障礙。據他統計,泡沫行業約有3000家企業,而隱蔽企業的數量可能要高得多。
 
他還說,由於中國各地的地方巡視員可能沒有快速檢測三氯一氟甲烷含量或者用於生產該化學品的設備,導致很難發現和懲罰那些行蹤不定的化學品生產商。
 
無錫民間環保人士吳立紅表示,有關中國企業非法排放三氯一氟甲烷的結果不容置疑。這種情況的發生源自於政府缺乏執行力。
 
“商家只追求利益,他們才不管環保法。中國的企業家沒有崇高的理想,而且官員也默認這種違法行為。嘴上是是要保護資源、環境,他們才不管這些法律法規,早拋到腦後了。中國的環保法也是皇帝的新衣,用來欺騙人的。”
 
吳立紅強調,由於政府執行法律法規的力度不夠,加上沒有具體的強制措施來對違規企業進行限制和懲罰,如果想要徹底解決工廠的非法排放問題,恐怕還是要通過道德來約束企業的污染行為。
 
(記者:韓潔 責編:申鏵 網編:洪偉)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