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氣污染生命代價:每年逾百萬

在2015年,中國媒體人柴靜的一部名為《穹頂之下》的環境紀錄片喚醒了億萬民眾內心深處的恐懼,關於大氣污染方面的研究和討論也越發多了起來。香港中文大學最近的一篇研究報告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數據性分析,並揭示了大氣污染中不為人熟知的一面。
 
發表於《環境科學快報》的這篇科技論文從臭氧污染和顆粒物污染兩大方面對中國大氣污染的代價做出了分析,指出兩種污染源導致中國每年平均110萬人早死,還摧毀了每年平均2000萬噸的重要農作物。
 
研究員估計,國民早死和農作物減產每年會對中國經濟造成約2600多億元的損失,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7%。香港《南華早報》引述報告首席調查員、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嚴鴻霖說,這個損失比重還是相當大的。
他的學術團隊從工業、農業、商業、住宅、發電、運輸等幾大領域分析了2000多個臭氧和可吸入顆粒物污染源。在研究過程中,他們引用了大氣質量、氣像模型、排放清單和多種化學反應機制的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可吸入顆粒物的代表PM2.5主要源於化石燃料的燃燒,由此產生的飄浮顆粒物一旦被人體吸入,就能憑借其微乎其微的尺寸輕松潛入人的肺部,並造成長久的傷害。
 
相比之下,接近地表的臭氧是二氧化氮和各種有機化合物反應所產生的氣體。它的累積主要與工業化污染源有關,比如汽車尾氣和發電廠等。比起它對人的影響,臭氧對農作物來說更為致命,因為它會遏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嚴重阻礙它們的正常生長。
 
就在中國民眾逐漸看清PM2.5這樣的可吸入顆粒物的真面目同時,他們對於臭氧危害的討論卻相形見絀。美國喬治亞大學化學系博士生古懿說,社會對於臭氧污染普遍關注匱乏和它的化學性質有關。
 
“可吸入顆粒物導致嚴重的霧霾,而且引起很多人生理上的不適,所以比較容易被關注到,再加上前段時間很多媒體也在關注這個事情。而臭氧是一種沒有氣味的氣體,所以很多人也不一定能夠注意到。臭氧也不只是一種污染物,它是一種自然代謝的產物,而且對於生物圈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報告進一步分析,工業活動是臭氧和顆粒物污染的罪魁禍首,但從次要污染源來看,商業和住宅是PM2.5污染的次要源頭,發電活動是臭氧污染的次要源頭。
 
嚴鴻霖教授對《南華早報》表示,多污染源的治理復雜性讓制定一套多管齊下的國家減排政策變得尤為重要,政府不該只停留在注重人體健康、大氣質量或農作物生產等單一方面。
 
古懿補充說,中國的減排政策不僅應該考慮到眼前的成效,更要著眼國民的長遠利益。
 
“它(政府)到底做了多少,這些成分有多少是宣傳、多少是真實情況,這些成分有多少是短期的運動式(治理)、多少是長期制度性的建設,我覺得這些東西需要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內經過深入的調查才能得出結論。”
 
長期關注全球生態問題的中國作家鄭義對本台表示,制定計劃性環境政策在中國治標不治本。
 
“最重要的問題,他們(政府)都不說。比如經濟制度的問題、吏治也就是腐敗的問題。還有法制的問題。法院都不中立,根本就不抓污染的罪魁禍首們,(即便)抓住了也是輕判,那污染問題怎麼能解決呢?根本解決不了。”
 
盡管中國近年來大力推行大氣污染減排的工作,政府的治理形勢依然相當嚴峻。盡管如此,由於中國正面臨著美中貿易戰所帶來的經濟壓力,國家生態環境部上周發布的大氣治理方案明顯降低了首都地區的排放標准,以減輕工業生產損失。方案要求今年10月到明年3月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約3%。在去年同一時間,當局曾要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5%。
 
(記者:家傲; 責編:申鏵)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