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獲取美國企業技術的秘密

不斷升溫的美中貿易戰不僅動搖了全球金融市場和投資者信心,還暴露了雙方在貿易領域的巨大分歧。美國近期多次提出,中國強制要求美企轉讓技術的行為損害了美國的核心利益。那麼,這項指控有什麼來由?它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巧取豪奪?《華爾街日報》周四的一篇報道就討論了這個話題。下面我們就來聽聽本台記者家傲掌握的信息。
 
 
 
問:在兩國的貿易談判過程中,美國政府對中國要求美企轉讓核心技術的控告占據了怎樣的談判地位?
 
答:從首輪雙邊高層會談開始,美方代表就明確提出,如果中方想讓特朗普政府停止貿易制裁,僅靠縮減中美貿易順差是遠遠不夠的。但中方代表卻表示,中國願意從美國進口更多的商品,但不會在戰略性問題上做出妥協。除了出口退稅和傾銷等手段之外,核心技術的轉讓也對中國有著至關重要的戰略價值。美國政府和企業一再表示,中國政府長期使用多種手段獲取美企的重要技術。
 
問:你能舉幾個中方讓美企轉讓技術的例子嗎?
 
答:《華爾街日報》的這篇報道中舉了不少例子,我就總結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第一個涉及美國化工佼佼者杜邦公司(DuPont Co.)。杜邦為了進入中國市場,此前曾與位於江蘇的張家港美景榮化學工業有限公司進行合作。2006年,杜邦授權了後者生產和銷售用玉米提煉的紡織聚合物Sorona,並指導它開設了這樣一家工廠。
 
杜邦在2000年首次出產了這種紡織產品,它的優點在於面料既柔軟又富有彈性。鑒於這些特性,Sorona已被運用到服飾、地毯、汽車零部件等產品中。
 
知情人士透露,2013年前後,杜邦懷疑它的中方合作伙伴美景榮竊取了它的知識產權並在銷售與之類似的產品,因此決定不再更新對這家中企的授權。此後,杜邦在中國兩次提出了法律仲裁,而仲裁的聽證程序一直延續到了去年。但就在去年年底,中國反壟斷機構的數十名調查人員突然到訪杜邦上海辦公室,要求公司提供它的全球研究網絡的密碼。另外,他們還復印了公司文件、沒收了電腦。一名調查人員表示,他們正在就杜邦對美景榮的仲裁要求等行為對杜邦的壟斷行為進行調查,目前此調查仍在進行中。
 
問:那另一個案例呢?
 
答:另一個案例與美國化學品制造商亨斯邁公司(Huntsman Corp.)有關。這家公司以包裝容器起家,後來發展到了航空、建築和農業等領域。亨斯邁在中國已經達到了相當可觀的發展規模,去年它的在華業務收入達到了公司總收入的14%。亨斯邁指出,操控引入外資的監管評審小組是中企獲取商業秘密的另一種手段。
 
這家公司的指控得到了美國行業組織的支持。美國化學理事會(American Chemical Council)提交給美國政府的一份文件中說,不少化學品都需要通過中國監管小組的批准才能在華生產,他們會要求美企提供配方和生產過程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已經具體到可以被中國競爭對手復制的地步。一旦出現法律爭議,美企時常遭遇不公的評審環境。
 
了解亨斯邁業務的人說,這家公司的一款極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就受到了牽連。這是一種低污染的印染紡織品的黑色染料。在2017年,亨斯邁公司在上海起訴了一家中企,控告後者侵犯了它的染料專利。幾年後,亨斯邁在向美國商務部提交的起訴書中提到,公司發現中國法庭指定的評審小組對它明顯不利。起訴書和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顯示,評審小組包括被起訴公司的一名工程師、當地染料研究組織的一名成員和另一家染料公司的前職員。基於評審成員的背景,亨斯邁認為他們是這家涉事中企的盟友。亨斯邁目前已向特朗普政府建議,一旦中企利用這項技術在美國運營,美方應當叫停。
 
問:除了反壟斷調查和評審過程中的貓膩之外,中方為了讓美企轉讓技術還有哪些招數?
 
答:報道還顯示,中企還可以利用當地法院宣布美企的專利和知識產權許可安排無效的方式回避強制技術轉讓的後果。另外,他們還把可能向中企透露商業秘密的專家安排到監管小組以變相套取信息。
 
問:這種現像有什麼歷史淵源嗎?
 
答:這一切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有著緊密聯系。40年前,剛剛經歷了文革浩劫的中國在鄧小平“走出去戰略”的引導下開始探索重振經濟的道路。當時,這位國家元老開始推行以市場准入換取技術的做法:如果外企想要進駐中國這片潛力無限的市場,他們通常需要和一家本地公司成立合資企業,並逐漸轉讓生產技術。此後的幾十年間,全球多家跨國企業終因抵擋不住日趨成熟的中國勞動力市場而做出了技術性妥協,包括世界馳名的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硅谷芯片巨頭超微半導體公司(AMD)和德國大眾集團(Volkswagen)。
 
可就在今年夏天,中國政府宣布取消外資進入金融、基建、商貿、制造等22個領域的一系列障礙,包括准入和股比限制。有輿論認為,這預示著中國下一輪市場化改革的開始。但也有人指出,這可能只是中方針對美方貿易指控做出的開放性信號,並不能在根本上杜絕由中國政府牽頭實施的強制技術轉讓行為。
 
問:前一陣子炒得沸沸揚揚的中國制造2025和這個話題有什麼關系?
 
答: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首次提出的,旨在十年內實現多個高新制造產業的自主研發,包括機器人、航空航天和納米材料等技術。近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提到這項十年計劃中的政府重點扶持產業,指控中國變相獲取美國的前沿技術以填補中國的科研短板。在白宮宣布對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25%的關稅後,中國政府開始收斂了對中國制造2025的宣傳,試圖壓制它在國內外引發的負面效應。
 
記者:家傲  責編:申鏵  網編:洪偉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