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企業力圖創新 但體制約束過多

過去以“山寨”別國高新產品出名的中國正下大力推動技術創新,但相關的制度約束太多,阻礙了技術的進步。
 
自上周美國政府宣布制裁中國大型通訊企業中興公司以來,中國社會各方面對技術創新的熱議不斷。據法新社4月24日報道,中國正在緩慢地從山寨大國向技術創新的熱土過度。廣東省深圳市政府投入了近1.5億美元,吸引技術創新者在當地創業。
 
本台記者采訪到身在加拿大的財經評論人士全軍,他贊許深圳的做法有眼光,
 
“我覺得這樣做可能是有效果的,但是效果是在校小的方面,比如做水處理設備,或者是做空氣淨化設備,用於廠房的。就是這種小的系統是可以做起來的。起步肯定是要起的,不起就死定了。中國創新最好的就是深圳,為什麼華為和中興都在深圳,不在上海,不在其他地方,因為深圳的創新機制相對來講,比較自由、寬松”。
 
然而,在英國從事國際貿易、長期與深圳技術企業有交往的大衛,對深圳企業的產品創新不太樂觀,
 
“深圳政府方面對創新比較優厚,你如果真的有創新的話,它確實給你錢。但是,我看到亞馬遜這些(深圳)的客戶來講,很少有創新。基本都是國外同行出來新產品,然後進行模仿。真的去創新的好像很少”。
 
在中國民間,也有推動創新的力量。深圳的麥高創想家文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了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項目“邁高空間”(MG Space),以提高青少年獨立思考和創新工作的能力。
 
但法新社的報道認為,中國受制於制度方面的限制,技術創新依然受到壓抑。中國雖然已經有了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並且在法院設立了專門的知識產權審判庭,但在司法和執法方面不夠有力。當產生了知識產權糾紛時,人們也因為擔憂法律訴訟的成本太高,而不願意通過司法程序解決問題。
 
據美國商會2017年所作的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仍然有多達一半以上的美國商人對中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的保護效果持懷疑態度。
 
此外,技術創新所需要的資金也對中國企業的創新形成了制約。
 
大衛認為,中國的私營中小型企業在這方面尤其明顯,
 
“我跟他們(深圳的企業)打交道的時候感覺,他們的人員流動特別大。人員流動大的話,肯定不利於公司的創新。(這主要是因為)各方面中小企業的福利跟不上”。
 
全軍還從國有企業的角度分析了在中國在創新上面臨的困境,
 
“因為國營企業的文化趨於保守,如果做錯了呢,那是你個人的責任,這就導致很多人不願意去試錯,就沒有試錯機制。第二個原因,創新你要找到創新點,我不認識中國目前有這樣的企業有這樣的(眼界),它能看懂在這個產業鏈上什麼是關鍵的。因為國有企業相對來說,他追逐的是賺錢比較多的那一塊,(因為)國營企業的領導人有任期制”。
 
盡管如此,全軍認為深圳的大型私營企業華為公司在高新技術方面的創新走在了前面。
 
(記者:王允 責編:申鏵 網編:洪偉)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