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動人口超過兩億
據中國官方的統計數據,目前中國大陸流動人口超過2億,占總人口的18%。有分析認為,中國大陸的流動人口大多是農民,他們為生計背井離鄉,面對的最大問題是戶籍制度的限制,令他們無法在工作地平等享受醫療、教育、購房等福利。
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據中國財新網的報道,今年中國的人口日宣傳主題是“人口流動健康同行,計劃生育倡導文明”。地區間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參差是人口流動的推動力,對於中國人,離鄉離土往東走的動線格局,自1980年代中後期起一直持續至今。在中國大陸,對比2000年和2016年的年末常住人口,人口增長率最高的五個省份是:北京、天津、上海、新疆及西藏。北京增長了約59%, 天津增加了56%,上海增加50%,新疆增加30%,西藏增加28%。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前三名是人口超1000萬的超大城市北京、天津和上海,都是直轄市。中國大陸的超大城市工作機會多、收入水平高、公共資源優厚,吸引力不言而喻,人口自然往這些大城市和周邊城市群聚攏。
深圳現代化社會研究所負責人劉開明就此對本台記者表示,中國大陸的流動人口和其他國家一樣,都是為了尋找工作機會,
“提高自己的經濟地位。中國的流動人口大多數是農民和小城鎮的居民,他們流向沿海大城市和一線城市。但是,和發達國家的流動人口不同的是,中國有一個戶籍制度,公民的福利和待遇和出生地的戶口捆綁在一起,即使流動人口到了新的工作地,他們卻無法享受當地的各種福利。”
戶籍制度造成中國大陸的流動人口的家庭成員分居兩地,影響第二代的教育以及家人間的親情,劉開明說,
“雖然中國的中小城市戶籍制度已經開始改革,但是一線城市的流動人口入籍門檻非常高,比如北京、上海和廣州。”
報道說,對比2000年和2016年,中國大陸有三個省,黑龍江、四川和貴州的人口在淨流出。因人口減少而被廣泛討論的東北三省之一的黑龍江,人口減少0.2%。西南兩個省份四川和貴州也有類似情況,年末常住人口四川減少了0.8%,貴州減少5.34%。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鬥認為,中國人希望到一線城市,主要是因為這些超大城市有很多特權,得到豐厚社會資源,工作機會多,比如,
“北京就是一個特權城市,其醫療、教育和其他人文資源都特別好。這是因為居住在這個城市的很多人有特權,(當局)把各種資源有限分配給這個城市。”
如何解決中國人口流動帶來的社會問題呢?胡星鬥教授認為,首先要取消戶籍制度,鼓勵人口的城鄉雙向流動,
“這樣,城裡人可以到農村購置房產,進行投資,也可以到農村落戶,這樣可以推動農村的建設,同時也可以緩解大城市房價高漲的問題。還必須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民在家鄉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根據中國百度地圖發布的《中國故鄉大數據分析報告》,2015年,中國大陸人口流動的起點,人口輸出省份的前三位是河南、安徽和湖南,流動的主要目的地前三位是廣東、浙江和江蘇。目前中國大陸每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流動人口。中國國家衛計委2016年10月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顯示,2015年中國大陸全國流動人口規模達2.47億人,占總人口的18%。
(記者:高山;責編:嘉華)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