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外國記者入境 香港終成內地城市

香港政府十月份拒絕延續英國金融時報亞洲版編輯馬凱的媒體記者簽證,引起了全球媒體的關注。事實上,作為中國特別行政區、實行所謂一國兩制的香港,近年來多次拒絕所謂外國知名人物進入香港。有外媒認為,在回歸二十一年之後,香港終於變得更像是中國大陸的一個城市。
 
曾被譽為東方之珠的香港,在只有一千平方公裡面積的土地上創出了經濟奇跡。由於大批制造企業搬到珠江三角洲,經濟專家認為,香港如要維持其經濟表現,必須維持三個中心的地位:國際金融中心、國際物流和商貿服務中心,以及國際信息中心。
 
國際上幾乎所有的大型媒體,都在香港設有辦事處,以利用香港信息自由的特點,報道中國大陸發生的事件。以前,這些常常報道中國所謂“負面新聞”的記者,從未惹上任何麻煩。但金融時報駐香港的亞洲版編輯馬凱被拒簽證之後,所有外媒記者都開始擔心,香港是否還是一個 “自由港”。
 
今年早些時候,作為香港外國記者俱樂部副主席的馬凱,拒絕了中國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的干預,堅持邀請支持獨立的香港民族黨的陳浩天前往演講。因此,他的簽證被拒,顯然是香港政府的報復行動。雖然香港特首陳方安生否認此舉是中國政府授意,但她既未交代拒絕外國記者簽證的理由,也拒絕澄清是否有大陸官員與她談過此事。
 
紐約時報周日報道說,來自美國、英國和歐盟的外交官要求香港政府對此作出解釋。跨國企業則擔心香港作為區域基地的未來。
 
事實上,這並不是香港首次因為政治原因拒人於門外。2017年,因為民進黨選舉獲勝,台灣陸委會的兩名官員被拒入境。今年早些時候,英國下議院一名經常批評中國的議員,被拒絕入境香港。
 
被馬凱邀請講話的陳浩天,是香港一個可能只有數十人的小型政治團體—香港民族黨—的負責人,該黨主張香港獨立建國,因此受到香港以及中國大陸政府的全力打壓。在香港,陳浩天和民族黨並不受香港市民的支持,然而經此事件,陳浩天和香港民族黨登上了全球各大媒體的版面,成了香港另一個標志性人物。
 
缺乏完善民主體制的香港之所以成功,與其自由港的特性有關。左派和右派、中國和西洋的各式人物在香港對抗、合作,達成社會運行的默契,全都建立在法制和自由的基礎上。不少人認為,當法制被侵蝕,自由遭到剝奪,香港只會是一個普通的中國沿海城市而已。
 
1997年中國接管香港主權時,美國新聞周刊以“香港之死”為封面故事,對香港的未來表達了極為負面的看法。過去二十年,香港在亞洲的地位雖然日漸降低,但仍然維持了其自由港的經濟和政治作用。紐約時報說,馬凱被拒簽證一事,使得許多人重新想起這一預言。
 
自由亞洲電台記者石山華盛頓報道  責編:申鏵  網編:洪偉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