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艙醫院”對控制疫情是禍是福?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惡化。繼武漢火神山醫院投入運作後,中國政府再出新招建隔離設施方艙醫院。但是這些醫院飽受網民的質疑。

武漢市日前開始連夜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武漢洪山體育館和武漢客廳,搭建三所“方艙醫院”,設立超過四千張床位,主要收治新冠病毒肺炎確診輕症患者與六十五歲以下的病人。從央視網發布的視頻中可以看到,在空曠的場所內整齊排列著一張張病床,每兩排床位僅由一塊可移動模塊隔開。

另外,中國各地的二十家“方艙醫院”正馳援武漢,收治來自武漢的觀察病例和輕症疑似病例的診療檢測工作。

不願透露全名的廣州某公立醫院的張醫生認為,由於目前沒有更有效的處理疫情方式,“方艙醫院”值得嘗試。

“如果按照其它隔離措施的話,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有效控制。居家隔離效果不理想,一是病人會脫離監管;有可能私自流動,遵守規矩的程度不好,所以有必要把病人們集中。從大的角度來講,這樣的措施是應該值得提倡的。”

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畢業生、現在紐約從醫的何岸泉則向記者表示,中國政府建立“方艙醫院”有背後原因:“目的就是對可能的感染源(疑似病例)進行最小代價的控制。在武漢市的醫院裡病人都得不到很好的醫療,所以怎麼可能在封閉的環境下為病人們提供更好的照顧?”

應對疫情新嘗試 集中隔離是好是壞?

據了解,“方艙醫院”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第一次投入使用。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星期二接受中國官媒新華社的采訪時介紹說,這次大規模的“方艙醫院”不同於戰時或抗震救災時啟用的野戰移動類醫院,是以往沒有采用過的“公共衛生防控與醫療重大舉措”。

然而,有網友質疑,在沒有徹底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方式前,在相對密閉的空間裡,對病人進行集中式“隔離”的做法只會導致病人交叉感染,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何岸泉也告訴記者:“為了隔離而把疑似病例也放進去,這是不對的。沒有配置妥善隔離的封閉區域反而會為病毒的傳染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自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後,短短一個多月,感染及死亡人數快速攀升。官方數字顯示,截至2月4日凌晨,全國確診病例24324例,死亡病例490例,確診和死亡病例已遠超17年前的“非典”。

雖然中國政府采取了“封城”措施,也采用 “小湯山”模式,快速建立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但疫情的快速蔓延,醫療物資的嚴重短缺,讓中國政府在面對這場重大公共衛生危機時顯得有點束手無策。

那麼,中國官方的新王牌“方艙醫院”能不能奏效?

張醫生接受本台記者采訪時,舉例分析了其它隔離設施的可能性。“當時我們其實討論了把感染病毒的人集中到賓館,但空調系統斷了完全物理隔絕的路,甚至會讓病毒傳播的更廣。賓館的空間與所需隔離的空間有一段距離。如果‘方艙醫院’能做到相對的隔離狀態,這已經不錯了,醫務人員可以隨時去觀察病情”。

張醫生補充認為,在“方艙醫院”沒有正式投入工作時預測其成效依然為時過早。雖然從物理隔絕的角度來講,建立“方艙醫院”不是最好的辦法,但同時也很難找到其它更好的應對方式。

 

(記者:韓潔  責編:申鏵  網編:洪偉)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