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文學作家鴻路獲得“自由寫作獎”

最近,獨立中文筆會將第十七屆自由寫作獎頒給紀實文學作家鴻路。作為中國體制內作家,鴻路關注社會現實的作品在當今政府高壓管制的環境下可謂少見。

鴻路又名孫鴻路,曾經是遼寧省丹東市的一名檢察官,他在體制內的多年工作經驗為其紀實文學的創作積累了大量靈感和素材,這也是他獲得本屆自由寫作獎的重要原因之一。

獨立中文筆會會長廖天琪評價道,“在中國,現實有時比文學想像更為豐富多彩,而且有一些現實的東西不能夠報道研究。紀實文學在中國的文學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塊。鴻路非常特別,他其實是屬於體制內的一位人士,他寫的作品非常有社會意義。”

獨立中文筆會獄中作家救援行動負責人張鈺也參與了評選,並且閱讀過鴻路大部分的作品。張鈺認為鴻路作品的特點首先是題材新穎、寫前人之未寫,其次是文筆很好,故事性極強。

此外,他指出鴻路稀有地將目光投注到外國人的苦難:“中國人不太關心外國人的苦難,甚至有一點歧視,對朝鮮人、韓國人都有歧視,國內的文學作品歧視特別嚴重。”

鴻路近年來的兩部長篇紀實作品《丹麥人在安東》和《一江春水向東流——脫北女故事系列》關注了丹麥傳教士和脫北者這兩個群體在歷史變遷下的悲歡浮沉。

《丹麥人在安東》回顧了十九世紀末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丹麥傳教士在遼東傳教的歷程,尤其聚焦於他們在中共土改中的遭遇以及為維護教產與權利的抗爭。《一江春水向東流——脫北女故事系列》則記錄了九十年代中期以後,朝鮮大飢荒中“脫北女”的辛酸經歷,對中國警察、朝鮮蛇頭及各色人販子有細致入微的描繪。

為了深入調查“脫北女”的歷史和現實,鴻路於2004年到下露河朝鮮族鄉等地采訪,查閱了有關販賣朝鮮婦女的卷宗以及搜集了70件案例(2001——2008),並於14年後故地重游。

讀過此書的民運人士何永全認為:“讀過鴻路關於‘脫北’文章,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應該值得關注的題目,如果你還是一個心懷正義與憐憫的作家。可惜的是,(這一題材)卻無人問津。毫無疑問,這其中有著當局政治性質的干涉。鴻路先生滿懷自身的天良,依著追求正義的勇氣,不懼帶來的各種打壓,深入其中,對於受害者進行了解和采訪,並能成之文章,將不幸者的遭遇公之於世。”

根據獨立中文筆會的頒獎通告,鴻路於1948年出生在黑龍江,1968年在文革中下鄉務農。他先後工作於丹東市衛生局、寶山監獄及市人大常委會法制辦,1990年調入檢察機關,2008年從市檢察院退休。

鴻路的文學創作也在退休之後迎來了高峰,他筆耕不輟,接連發表了《基督徒的命運》、《謀殺案卷宗揭密》、《〈蔣委員長贊〉之觴》、《60年前的槍聲:一起破壞糧食政策案件》、《從大陸到台灣》、《基督徒女右派》、《石在,火種就不會熄滅—“六四”之子工人沉默》等作品。

因為觸及歷史敏感題材,鴻路在國內面臨多重壓力。據張鈺透露,鴻路的文章很難發表,長期只是”抽屜文學”。《檢察日報》曾罕見地刊發過一篇《一個中國檢察官的丹麥故事》;並且國保因他在境外發表作品常常找他談話。

廖天琪介紹說,習近平當政以來,文藝圈受到的鉗制越來越大,很多人為了自保而轉向庸俗化,寫一些濫情的、商業性的文章嘩眾取寵,和政治、社會題材脫鉤。

“像孫鴻路這樣的人我們覺得特別的可貴,” 廖天琪說,“這樣的獎項不僅是給他個人,也是表示生活在自由環境中的人永遠不會忘記同行所受的壓力,在可能的範圍內給他們贊美、敬佩和有限度的支援。”

入圍今年自由寫作獎的候選人還有成都秋雨教會的王怡牧師,其作品涉及宣揚憲政和基督教教義。他被中國當局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和非法經營罪羈押已經超過十一個月,期間律師從未獲准會見。

獨立中文筆會的自由寫作獎設立於2002年,致力於表彰倡導自由寫作和自由表達精神、具有創作實績的中文作家。此前的獲獎者包括王力雄、章詒和、廖亦武等作家。

自由亞洲電台記者薛小山華盛頓報道  責編:申鏵  網編:洪偉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