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得稅收入大降三成 學者指與經濟下滑有關

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中國今年減稅降費規模高達2萬億元人民幣。財政部最新數字顯示,今年頭8個月,全國稅收收入同比首次出現負增長,其中個人所得稅跌幅更超過三成。究竟這一現像跟政府減稅降費有關?還是因為經濟不景氣呢?
 
當局加大力度下,減稅降費交出了外表亮麗的成績單。根據中國財政部周二(17日)公布的數字,今年首8個月,全國稅收收入超過11.7萬億元,同比下降0.1%。在這段期間,個人所得稅收入持續出現30%左右的跌幅,第二大稅種企業所得稅同比增長約3%,增幅回落超過9個百分點。
 
有中國媒體形容,稅收收入下滑是十分罕見的現像,主要是大規模減稅導致,並與官方口吻一致,指企業負擔減輕激發了市場活力,有助於經濟健康穩定。
 
稅收減少跟企業利潤下滑同步出現
 
但民間經濟學者認為,稅收大幅減少並不尋常,配合其他經濟數據看,稅收減少跟經濟衰弱關系更大。事實上, 剛公布的中國上市企業經營利潤數據,顯示在上半年,有46%企業盈利減少甚至虧損。除了汽車和零售等行業不景氣持續,以往支持著經濟的房地產行業利潤增長也無以為繼。
 
大陸經濟學者金仲兵認為,政府宣傳的所謂 “減稅降費”根本名不副實。金仲兵:“我不認為這是一個亮麗的數據。因為總體來說,直接的稅收收入是下降的。表明實體經濟各方面並不理想,稅基在減少。稅基的減少是因為整體經濟規模的萎縮和衰退。現在可能把這兩塊統一認為是減稅取得的成果,這是有問題的。”
 
稅收收入下滑的同時,去年同期還是負增長的非稅收入卻出現了正增長,增幅超過27%,達到1.99萬億元。財政部門對外歸功於中央和地方當局積極挖掘潛力,多渠道盤活國有資源資產增加收入。
 
 
政府針對國企征費以彌補稅收減少
 
經濟學者金仲兵表示,所謂的非稅收入主要來自國企,這對於效率本已低下的國企構成沉重負擔。金仲兵:“非稅收入指的是從國有企業征收的各個方面吧,使它們的經營狀況雪上加霜,唯一能支撐的是它們很多行業處於壟斷地位。從它們那裡可以擠一些非稅收入出來,但這並不是可持續的動作。因為稅收本身取決於產業的良性的,優化的配置。”
 
他說,為了減輕減稅對財政收入的衝擊,除了國企,當局也把手伸向其他行業。金仲兵:“比方說,對其他形式的經濟體進行稅務的稽查,包括對藝人和明星進行稅務方面的稽查,與國企整合在一塊。”
 
中國把今年減稅降費的目標定為超過2萬億元。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周四在一個研討會上表示,企業受惠於減稅降費的同時,政府收入減緩,更需要加強績效管理,壓減一般性支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一名負責財政預算的官員同日透過證券日報表示,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稅收下降的問題不容忽視。未來提振經濟增長保持稅收穩定的任務將會變得艱巨。
 
 
 
記者:高鋒 責編:胡力漢、陳美華、嘉遠 網編:瑞哲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