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7月通脹創近一年半新高 學者認定面臨滯脹
發表時間: 2019-08-12 09:32
中國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升2.8%。但工廠產品的出廠價就停滯不前,證明中國經濟已出現經濟學上的滯脹,即整體經濟正受到嚴重打擊。
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本周五(8月9日)公布,今年7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按年升2.8%,是近一年半以來最高,市場原先預期升2.7%。當中鮮果價格按年升逾三成九,豬肉價格也升兩成七,雞蛋價格上漲一成一。另一方面,反映上游通脹壓力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按年跌0.3%,是近三年以來最差表現,跌幅大過預期。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按年下跌0.6%,按月下跌0.2%。
廣州居民許女士對自由亞洲電台說,最近六個月,豬肉、雞蛋等價格漲幅驚人,許多家庭不得不節衣縮食,重新分配家庭支出。她說,她的很多朋友子女在海外留學,需要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但人民幣快速貶值,短期損失比物價上漲更大:“我的女兒現在澳洲念研究生,她要讀三年,明年還有一年。我現在提前把她明年的學費,今天換出來,也給她提前彙過去了。現在有一點擔心,不知道明年會怎麼樣。翻牆(VPN)看外面,覺得形勢真的是急轉直下,發生的變化太大。"
除了通脹數據上升,人民幣中間價再創11年來新低。周五早上,官方開出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7.0136兌一美元,亦是連續第七日下調。現貨人民幣方面,在岸價在7.04水平徘徊,離岸價早段在7.07以上。有分析認為,中國刻意將人民幣彙率下調是表明對美國的強硬立場,金融專家預期人民幣會繼續受壓。
中國拒絕進口美國平價農產品推高通脹
中國金融學者賀江濱接受本台采訪時說,目前居民消費領域出現滯脹,也就是“停滯性通貨膨脹”:“經濟停止,通貨膨脹上升。這種經濟現像特別難處理。中國第二季度GDP升6.2%,這是有統計數據以來最低的。CPI環比同比都在下降,這說明內需不足。主要原因是我們的農產品跟美國打貿易戰以後,美國的價格比較便宜,但中國不進口,所引發的一系列後果,短期內無法解決。滯脹會長期存在。”
美國農業部的數字顯示,在貿易衝突升級前,中國企業上周曾向美國購買少量大豆、小麥、高粱和豬肉。路透社引述航運業數據指,五艘裝載共約32.5萬噸大豆的大貨船,將會運到中國境內。但中國政府早前表明會暫停采購美國農產品。中國企業已經下單的全年農產品采購量,涉及超過400萬噸大豆和約10.3萬噸豬肉。
賀江兵說,解決“停滯性通貨膨脹”的方法是有的:“解決辦法主要是減稅。滯脹在美國曾經非常嚴重,但是當年的裡根政府通過減稅解決了。特朗普沒有遇到滯脹,但是他用減稅,他的經濟發展也很好。最好的解藥是大量的進口美國農產品、豬肉,它比較便宜。第二就是減稅,這是無痛的解決增長。會有效帶動經濟增長。”
不過,中國媒體依然在吹捧本國的經濟。中國吉林網周五稱,“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在保護主義逆風擾動、國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情況下,今年上半年中國國民經濟實現了6.3%的增長速度。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就明確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運行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中國經濟保持穩健運行的良好態勢也引發了海外專家熱議,中國經濟潛力巨大、韌性十足已經成為了國際觀察人士的普遍看法。
記者:喬龍 責編:胡力漢/嘉遠 網編:瑞哲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