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氣質量改善:專家稱與經濟放緩有關

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傑星期一在兩會期間表示,中國去年三百多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空氣質量有所改善,但中國不會放松重拳治理污染的努力。

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傑3月11日在兩會期間舉行的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說,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的優良天數比例達到了79%以上,PM2.5濃度同比下降了9.3%。三個重點區域改善得更多一些,例如,長三角的PM2.5濃度降低了10%以上, 北京的PM2.5濃度降低了12%以上。

他還提到,中國去年7月發布了打贏藍天保衛戰的三年行動計劃,其後又陸續制定發布了采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行動計劃等,藍天保衛戰的總體進展和成效還是不錯。

但旅美中國環保問題專家鄭義則指出,中國目前空氣質量的改善與目前中國經濟增長幾乎處於停滯狀態有關,並非由於政府的環保措施有效:

“當整個制造業都處於凋敝、收縮,整個生產都在不斷縮減的情況下,空氣污染當然應該出現立即的改善。空氣污染跟水污染不同,一條河流被污染了,那需要許多年才能恢復正常;而地下水的污染則可能需要兩千年才能恢復清潔。但因大氣是流動的,空氣污染通常不會集存在大氣裡。只要污染源不存在了,空氣污染也會很快隨之消失。”

產煤大省山西的空氣污染嚴重眾人皆知。本台記者星期一打電話到太原市一家酒店,問詢當地的空氣污染狀況是否改善。接電話的值班員查詢了一下以後對記者說,太原市當天的空氣質量指標為53,屬於良好。但值班員很快補充說,這與天氣已經轉暖有關,冬天時太原市的空氣質量還是相當糟糕的:

“現在空氣質量的狀況是,例如今天是53度,空氣質量屬於良好。一般的情況下,因為現在冬季已經過去了,所以空氣質量也在慢慢好轉。”

路透社3月11日的有關報道說,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是以沉重的環境代價獲取的。因此,中國政府近幾年來重拳治污,環保大督查也成為重要手段之一。但重拳治污中的“一刀切”作法也常常受到詬病。

“一刀切”是指平常不作為和不擔當的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到了中央環保督查前來視察、或在強化監督期間,以及年終考核期間,急忙用一些敷衍的簡單粗暴辦法來應付檢查的做法,這些包括,到檢查的時候臨時要求停工、停產、停業等。

中國江蘇的民間環保人士吳立紅就指出,實際上,他本人並沒有覺察到空氣質量的改善,因為地方官員在環保方面總是做貓膩。他每次出門所呼吸的空氣依然污染嚴重,導致他咳嗽不止:

“中國的污染狀況,空氣霧霾嚴重等狀況並沒有改善,空氣、水和土壤的污染依然嚴重,而霧霾問題更是要命。”

路透社的報道說,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使一些人開始質疑其環保舉措是否過於嚴厲。對此,中國環保部部長李干傑在周一的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態,中國不會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重拳治污的決心絲毫不放松。

李干傑還介紹說,北方地區正在推廣的“煤改氣”、“煤改電”嘗試的試點城市,已由12個增加到35個,2017年和2018年分別完成了400多萬戶的改造。

(記者:希望 責編:申鏵 網編:洪偉)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