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類降五類:洞庭湖水污染再創紀錄

中國環保部門發出警告,洞庭湖三類水質斷面比例下降為零,采砂問題突出,生態破壞嚴重,劣五類的黑臭水不斷增加。分析人士指出,洞庭湖污染加劇,政府本身有推卸不了的責任。
中國的《半月談》雜志日前發表文章說,中央第六環境保護督察組在湖南考察洞庭湖後發出嚴重警告,監測小組在整個洞庭湖已經很難找到三類水,“新侵湖運動”猖獗。其中水面達82.7平方公裡的益陽大通湖,2012年申報為國家良好湖泊。天泓漁業公司圍網養殖為了最大限度獲利,往湖裡大量投放飼料、肥料,造成水質從2013年的三類下降為2016年的劣五類。
本台記者接通了湖南益陽市市長熱線電話,了解情況,
記者:是否有人向市長辦公室反映洞庭湖水質問題?
值班人員:我還沒有發現有人反映,我們益陽市采取了一些保護洞庭湖的措施,但是具體情況我不太了解。
報道說,常德市安鄉縣的珊珀湖曾煙波浩渺、風景秀麗,在2013年還是飲用水備用水源地。隨著一些養殖企業持續投肥養殖,湖水水質淪為劣五類。湖旁溝港啞河水體發黑發臭,飄浮著厚厚一層綠色藻類,聞之作嘔。
這次督察組列舉的一系列典型案例,給洞庭湖水環境亮了黃牌。半月談記者深入湖區了解到,洞庭湖生態環境現狀堪憂,與工農業污染加劇、多種市場開發等“新侵湖運動”密不可分。
江蘇無錫的民間環保人士吳立紅對本台記者說,洞庭湖污染加劇,各級政府有推卸不了的責任,
“湖南的漁政、環保以及洞庭湖周邊的市縣政府都有監督功能,洞庭湖全部水面都成了劣五類,他們為什麼坐視不管?”
報道說,非法采砂、侵占濕地現像嚴重。近年來,占湖泊濕地搞建設、辦旅游、搞養殖等,導致一些水生態良好的湖泊水域萎縮。工業入侵增加。當前沿海地區及長株潭地區產業轉移,一些容易造成污染的產業,如陶瓷、建材、生物醫藥等企業紛紛來此,很多甚至沒有污水處理設備。多地群眾反映,湖區一些企業惡意超排、偷排,有的將暗管布設在環保部門的自動監測點位前方,再引干淨的水流過監測點位;有的將排污暗管從水下伸向河湖中,把污水“注射”進河湖肌體。有的地方雖然耗巨資建設污水處理廠,但因管網配套不到位收集不到污水,成了擺設。
吳立紅指出,在太湖周邊,也有類似的弄虛作假現像,
很多污水處理廠,只有領導視察時才開動幾個小時,領導一走就關掉。
“太湖水污染也愈演愈烈,8月10號我邀請一些中央有關部門的領導人對太湖進行暗訪,太湖辦負責人和周鐵鎮的鎮長都參加了,看到問題嚴重,他們宣布關閉當地的一家化工廠。”
吳立紅說,太湖辦主任把關閉這家化工廠當作壯士斷腕的手段,大做宣傳,
“作宣傳也無妨,但是他竟然說太湖水的106項指標都達標,這就是謊言了。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把2007年以後每年湖水的照片和數據公布於眾,央視記者說我是用事實進行反駁。”
但是,在中國說真話的人常常到處碰壁,吳立紅說,
“說真話會被認為是不和諧的舉動,我當年被關進監獄,就是因為我在太湖環保問題上說話太耿直。”
(記者:高山;責編:陳平 網編:瑞哲)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