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政部警告地方政府警惕債務風險
中國財政部在全國人大年度會議上發布預算報告時承認,大陸一些地方政府遭遇財政困難,甚至難以滿足日常運行開支;並警告說,中國各級政府面臨的債務風險正在增加,東北資源能源型地區政府財務危機最嚴重。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3月6日報道,中國財政部星期天(3月5日)在中國全國人大年度會議上發布預算報告時警告說,在中國大陸資源能源型的東北地區各省,政府收支矛盾加劇,在面臨人口流失的同時,由於煤炭、鋼鐵和石油等國有企業的經營惡化,令當地政府預算吃緊。
中國財政部的報告還說,增加舉債加大了中國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風險,一些城鎮政府在維持自身運行方面出現財政困難。
報道說,中國財政部的預算報告為地方政府設定的債務上限為11.55萬億元人民幣。去年,中國地方政府共舉債10.7萬億元人民幣。由於煤炭和石油價格連續4年下跌,重創了中國東北工業鏽帶區。
在英國一家金融咨詢公司任顧問的吳克鋼表示,他不明白中國財政部為什麼會提出這種警告。他指出,中國大陸地方政府去年開始可以靠舉債融資,即使現在面臨一些財政問題,中央政府也不會讓對方政府破產:
“我其實對中央政府為什麼提出這個警告不大明白,因為在中國,中央政府最終承擔地方債務,不會像西方那樣允許地方政府破產。地方政府財政發生困難,中央政府會資助。”
旅美中國學者謝選俊則認為,中國大陸的中央政府的確不會讓債務嚴重的地方政府倒閉,但這並不意味著,地方政府不存在嚴重的債務危機風險:
“的確,因為中國不是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中央政府是不會讓地方政府破產的,哪怕這些地方政府的財政處於多麼可怕的地步。但這並不意味著,地方政府的高額債務就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了。”
《金融時報》的報道說,在去年中國大陸全國人大政協兩會期間,中國一些最大國有礦區曾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2016年晚些時候,鋼鐵和煤炭價格大幅上漲,顯示大宗商品周期回暖,但中國鋼鐵行業的過剩產能仍造成國際貿易摩擦。
同時,中國日益老化的煤礦和油田依靠政府財政救濟繼續維持生存,以避免大規模失業。中國中央政府在地方政府出現財政困境之際,面臨的選擇是,要麼繼續扶持嚴重負債的國有企業,尤其是在鋼鐵和煤炭行業;要麼讓它們破產並承擔更多養老金、失業補助和債務負擔。
就中國的債務問題,路透社去年12月29日發表題為“中國債務負擔的不斷加重 是否正在滋生新的危機?”的報道說, 2016年,中國債務規模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50%以上,多數為國有企業所借,要通過舉債為基礎設施項目融資刺激需求。
在英國的吳克鋼表示,解決中國企業債務問題的方法之一還包括,應該把中國的債市向國際市場開放:
“如果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讓外國機構投資者進入中國債市,這不僅有助於緩解資本外流所帶來的負面結果,以及有助於地方政府的融資。而且對中國人民幣的國際化也有好處,中國的金融市場也將逐漸走向成熟。當然,應該不要忘記,債市的風險較大,但利潤也相對較高。”
路透社的報道說,中國債務的主要問題是公司債,公司債已增加到相當於年GDP的169%。隨著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企業獲利下滑,還債務的能力減弱。但一些分析師不太擔心中國的壞帳,因為中國有相當於GDP約50%的寵大的個人儲蓄,而且中國債務多數是國家舉債國內持有。
就中國地方債務問題,中國財政部去年11月初曾對媒體表示,中國地方政府16萬億元的債務仍低於警戒值。北京出版的《京華時報》11月5日的有關報道說,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就地方政府債務問題表示,截至2015年末,中國地方政府債務16萬億元,2015年地方政府債務率為89.2%,仍然低於國際通行的警戒標准。
這位財政部負責人解釋說,如果以債務率(債務余額/綜合財力)衡量地方政府債務水平,加上納入預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債務10.66萬億元,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GDP數據計算,政府債務的負債率(債務余額/GDP)為38.9%,低於歐盟60%的警戒線,也低於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水平。
旅美學者謝選俊就此表示:
“中國的財政債務這個概念與西方的不大一樣。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最終由中央政府承擔。就好似,中央政府會無限制地承擔轄區,直到它本身破產倒閉為止。”
中國財政部的這位負責人認為,當前地方政府債務領域存在一些新問題,主要是局部地區償債能力有所弱化、個別地區風險超過警戒線、違法違規融資擔保現像時有發生、一些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存在不規範現像等。
(記者:希望;責編:嘉華)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