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o’ay to ko kerah 何處是我家?」溪洲部落的故事|世界公民講座場次(八)
發表時間: 2024-12-09 15:13
「Maro’ay to ko kerah 何處是我家?」溪洲部落的故事|世界公民講座場次(八)
時間:12/10(二)19:00-21:00
地點:台北市商業會 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72號6樓
地點:台北市商業會 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72號6樓
城市隔著一條河流便能看見重建後的溪洲部落,但是許多來河濱運動的路人卻不知道,這裡有個部落。
在政府策劃的「333」模式裡面,由政府負擔1/3經費,另由族人負擔2/3自籌款與銀行貸款的重建計畫裡面,族人被限制家屋產權歸屬部落,雖然這樣能達到「部落自治」,但從一開始家戶身份認定,就驅使原有的家族分散,「搬與不搬」接踵而來的派系分歧,也加深族人的分裂與矛盾。
於是這一年歷經建商不負責任逃跑,族人提早住入尚未完工的家屋,於是每年一度的豐年祭開始了,他們在華美的城市面前,用原始傳統的儀式,弔念過去一同抗爭卻已逝來不及見證「新家」的祖靈們。溪洲部落仍然維繫祭典的傳統,感念土地的靈魂,用原始的傳統儀式,重新凝聚修復過去撕裂的情感。因為他們都是這個家(部落)的一份子。
只是都會區的邊緣還有許多原住民部落,政府策劃的「333」模式,是否真的適用每個形成的河濱部落?
在政府策劃的「333」模式裡面,由政府負擔1/3經費,另由族人負擔2/3自籌款與銀行貸款的重建計畫裡面,族人被限制家屋產權歸屬部落,雖然這樣能達到「部落自治」,但從一開始家戶身份認定,就驅使原有的家族分散,「搬與不搬」接踵而來的派系分歧,也加深族人的分裂與矛盾。
於是這一年歷經建商不負責任逃跑,族人提早住入尚未完工的家屋,於是每年一度的豐年祭開始了,他們在華美的城市面前,用原始傳統的儀式,弔念過去一同抗爭卻已逝來不及見證「新家」的祖靈們。溪洲部落仍然維繫祭典的傳統,感念土地的靈魂,用原始的傳統儀式,重新凝聚修復過去撕裂的情感。因為他們都是這個家(部落)的一份子。
只是都會區的邊緣還有許多原住民部落,政府策劃的「333」模式,是否真的適用每個形成的河濱部落?
講者介紹
施永德
作為一位人類學家與聲音藝術工作者,施永德(DJ Hatfield)的研究旨趣包括音景、原住民族媒體、以及地方倫理(ethics of locality)。在一個移動的人生中,因著對這塊土地的認同與情感的共鳴,施永德的聲音作品裡,有很多探討族群遷徙的故事。他以民族誌與藝術創作探討我們如何建立歸屬感。
施永德
作為一位人類學家與聲音藝術工作者,施永德(DJ Hatfield)的研究旨趣包括音景、原住民族媒體、以及地方倫理(ethics of locality)。在一個移動的人生中,因著對這塊土地的認同與情感的共鳴,施永德的聲音作品裡,有很多探討族群遷徙的故事。他以民族誌與藝術創作探討我們如何建立歸屬感。
潘志偉(A-Deng)
本片導演,一半噶瑪蘭族一半阿美族身份,曾在公共電視紀錄觀點、大愛電視台《草根菩提》、原住民電視台《我存在》,擔任導演。 作品曾榮獲美國芝加哥Blow-up電影節榮譽提名獎、屏東電影節首獎、金甘蔗影展最佳導演、青春影展最佳攝影;入圍國際民族誌影展、高雄電影節、國際學生金獅獎、俄羅斯Kinoproba影展。
本片導演,一半噶瑪蘭族一半阿美族身份,曾在公共電視紀錄觀點、大愛電視台《草根菩提》、原住民電視台《我存在》,擔任導演。 作品曾榮獲美國芝加哥Blow-up電影節榮譽提名獎、屏東電影節首獎、金甘蔗影展最佳導演、青春影展最佳攝影;入圍國際民族誌影展、高雄電影節、國際學生金獅獎、俄羅斯Kinoproba影展。
舉辦時間:
2024-12-10 19:00
地區:
地點:
台北市商業會, 台北市, TPE, 104